可瑞康奶粉最新事件2015年(可瑞康奶粉)

刘龙 0
文章来源:刘龙

■ 一家之言

“可瑞康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原因是中国假货太多,代理进1吨奶粉卖出10吨的销量,”3月31日上午,这则消息迅速在中国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幸亏有媒体及时查证,让为此担忧的消费者明白,这不过是一则谣言。

可是,谣言是会产生各种负面成本的,谁会为谣言最终买单呢?

可瑞康不会为这则谣言买单,因为谣言存活期太短,构成不了太大杀伤力。何况,“因假货太多拟退出市场”还反证了其市场需求之旺盛。

其他洋奶粉也不会为此买单,如果真的如谣言所说,可瑞康退出中国市场,那么留下的市场空白恐怕会迅速被这些洋奶粉占领。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累计进口奶粉54.7万吨, 而在2005年才只有3800吨,仅10年的时间进口量就增长了100多倍。

当然,2015年全国进口奶粉数量相比2014年,同比下跌40.7%。这其中有两大因素。部分国外奶粉制造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考量,在中国市场采取“惜售”策略,包括爱他美在内的许多洋奶粉产品,长时间无法在中国通过官方渠道出售。中国家长们不得不求助于愈加强大的海外代购大军,不惜支付比德国市场零售价高出三四倍的价格购买德国原装的婴儿奶粉。

事实上,中国奶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的供应市场,各种国际奶粉品牌都在竞相进入。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奶业必须面对全球一体化标准的挑战。曾经小、散、乱、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的国产奶粉,必然会在国内消费者的质量比较中处于下风。

由此可以说,中国奶粉市场倒真是为可瑞康奶粉谣言付出了代价。本就信任度偏低的市场,又面临各种谣言,只会让消费者对于国内奶粉销售市场更加不信任,转而远赴重洋购买原装洋奶粉。

商业伦理从来都是生意的一部分,在企业品牌越来越依赖消费者价值观认同的大趋势下,企业背叛自己口称要奉行的商业伦理,那就是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以三鹿奶粉为例,在当年三聚氰胺危机发生后,从财务角度来看,三鹿还是一个可以继续前行的企业,但三鹿因为商业伦理的不及格最终出局。

中国奶粉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的原生态文化,正随着外力即市场伦理准入的标准设置而调整。企业文化的全球化竞争加速,让中国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哪家奶粉作为孩子的成长必备品,也将倒逼无论国产还是洋奶粉企业的质量把控观念、经营观念及整个结构的改变,来适应消费者日益提升的质量诉求。明智的国内奶粉企业有必要研究这种全球趋势背后的商业变革趋势,而不要继续沉醉于“保卫国货”之类的低端营销模式。

□周明(财经评论人)


标签:行业新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