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电投乌兰察布600万基地招标结果想到

张俊 5498
文章来源:风电峰观察    

  在3月12日《两件事影响中国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一文中,就提到了国电投乌兰察布600万kW基地开标,不仅会对今后的主机投标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其最终的中标价格将决定后续三北地区平价基地项目的成交价格。


  但是,也有不少朋友认为此次投标机型让人感觉非常混乱,进而产生了不少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从此次投标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些什么内容。

  投标厂家分类

  首先,参与本次乌兰察布基地投标的14个厂家大概可以分4个类型:

  1、5MW级:上气、东气、金风。这三家的投标机型在4.X~5.X级别,属于比较激进的投标策略,这些厂家所投产品大部件的国内供应链并不成熟,必须依靠获得大量的订单来带动其投标产品的产业链,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厂家在投标策略上非常有自己的思路。

  2、4MW级:远景、明阳、海装。这三家的投标机型大概在3.X~4.X级别,属于略微保守的投标策略,基本可以认为是按正常的风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顺序来的,虽然不太激进,但也还是有想法的。

  3、3MW级:太重、中车、湘电、运达、联合动力。这五家的投标机型是目前已经基本成熟(供应链已完成小批量)的产品,在应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问题上,明显处于守势,倒也基本符合他们的市场定位。

  4、海外类:三家外企。其中Vestas和Siemens Gamesa的投标机型是其在国际上已有商业业绩的最新成熟机型,而GE投出的Cypress 5.3-158机型则已经在荷兰并网满发(《GE陆上风机5.3MW样机并网满发》)。

  机组大型化趋势明显?

  身边有朋友问到,这次投标是否会使得风机产品加速向大型化发展。机组大型化的趋势一直都有,早在7、8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5~6MW级别的机组大型化发展的冲动,但由于受到产业链的发展限制,在后续的几年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近3年来,机组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即使没有本次投标,机组大型化的趋势也依然存在。2MW到2.5MW的切换几乎在半年内完成,同时受最新政策的影响,3MW级别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剧,只是由于存量项目多为低风速项目,使用更大级别产品没有竞争优势,所以短时间内暂时并没有强烈的4MW级别的需求。

  所以,从这个市场需求的大环境来说,短期内新疆、甘肃仍为红色,内蒙全境、冀北、晋北和榆林地区属于橙色(《吉林“脱帽” 风电“红六省”变“红二省”》),这些都会对4MW~5MW级别机组的需求造成抑制,而其他区域更多地受风速影响,需求强度较小。

  但即使这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市场对三北回归预期的逐渐提高,尤其是受乌兰察布、上海庙两大基地的影响,客观上会对以往“上游决定下游”的常规思路造成一定程度的动摇,使得“下游影响上游”,至少是“上下游同步发展”成为可能。

  因此,本次招标要求中仅对设计认证提出要求,应该就是对“上下游同步发展”思路的一种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个条件的提出,才使得本次投标出现了所谓的“比较混乱”的投标结果。不过,作为一种尝试,这种做法相对来说还是有益的,至少可以让我们判断出后续各家对市场发展的信心程度。

  对后续行业发展的影响

  我们试想,600万基地全都用上4MW或者5MW级别的机组,必然会使得相关的产业链快速发展,进而影响后续上海庙380万基地的投标机型和价格,甚至两大基地影响效果叠加之后,还会影响其他三北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项目(包括平原低风速地区和海上机组)的机组选型结果。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不能够马上确定。因为按照单机考虑,三北地区单机平均成本应该最低,其他低风速项目单机平均成本略高(修路、征地等),完全平价后收益近似仅与小时数(即风速)相关,经济性必然变差。

  按照常规思路,当大容量机组平台转战低风速市场后,只能在发电量不变(基本不变/或者尽可能少变)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整机造价,这样一来只能通过同平台加长叶片降低容量来实现。

  不过,这种思路在未来必须结合平价项目的规则来考虑,即20年外送电价及消纳电量。简单地想,就是在本地消纳(或外送消纳)时签订20年固定电价,同时确定对应的保证交易电量,如果对多余电量的市场化交易有信心,可以选择合适的机型提高总发电量,否则在确保交易电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造价才是王道。

标签:行业新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