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我不得不说了,权当一个「轻松辩证」的话题和大家聊聊。
上海家长的举报,已经慢慢开始离谱了。
01
先来说说我身边真实发生的。
昨天同事接到一个电话,一看来电人是老师,立马紧张起来。
本以为是孩子在校调皮需要教育,结果到外面接完电话,回来小声跟我们吐槽了句:
“老师问我,你家有没有跟「12345市长热线」反映,学校的米饭有点硬?”
听完后办公室集体发懵,学校不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吗?什么时候这种事也要耗费教师人力??
可能老师目的也不是为了查明“始作俑者”,而是想从家长这里调研:
「学校的米饭到底硬不硬」?
米饭硬不硬这个问题,我挺有发言权的。
别说一个学校的学生了,光我们家就众口难调。这次米饭被举报太硬,那下次会不会出现:
学校米饭太软了,不是好米!
硬也不是,软也不是。米饭也无辜。
本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立刻激起了办公室同事的讨论。
下面的真实发生案例,大家闲来一听,当个八卦。
- 同事A:我们学校有家长举报,延长放学发的课后点心,给孩子发了「养乐多」,说没营养。
- 同事B:我们学校午餐吃个猪蹄,家长举报到食品监管,说猪蹄上的毛,没弄干净。
- 同事C:我们一年级发了本字典,有家长举报到市场监管,说印刷不好,怀疑是盗版,影响孩子视力。
我来科普下,这些琐事举报,在上海也是会被流程化重视的。
通过市长热线转到区教委,再转到校委—后勤部—班主任,起码有一周,学校都要调查米饭到底硬不硬,猪毛到底剃没剃干净,字典是不是正版。
想必市长信箱,都快被家长们烦死了。
02
上面的举报还太初阶。
前段时间JX举报月考分班的事,在整个魔都闹得沸沸扬扬。
不清楚事件的,可以点击这里回顾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浦东的航母级小学。秋季刚开学,明珠就被家长举报了。
事情原委,就是明珠小学有两本非常有名的智慧系列教材,当然,一听这名字就感觉有点“超纲“,难度是一定的。
这个教材在家长圈中颇为有名,不少外校的家长也在使用。
过去它是作为明珠基础教材发放的,而家长的一封举报,这两本教材就跟孩子说了goodbye。
官方的回复是:不再作为基础教材发放,但网上有售二手,这个不可控。
简单理解:全都不发。你还想要?自己上网买。
包括最近还被刷屏的一件事,
上海某初中的老师,在朋友圈每天分组发20道练习题,本来是帮朋友家初二的孩子,后来干脆让家长都能看得到。
大家都心领神会。
你觉得有必要呢,就让孩子练练习题,都说背三遍不如练一遍。
你要觉得没必要呢,那你就当看不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这位家长就不乐意了,举报到校长那,说这位老师天天发题,制造焦虑!
校长的回复,老师并非制造焦虑而是负责,如果这位家长觉得焦虑,可以屏蔽老师的朋友圈,也可以再直接点,把老师拉黑。
这件事不多做评论,因为无论AB面,都是舆论双刃剑。
03
再往深挖就比较奇葩了。
这两件事不发生在上海,但我担心未来可能会发生在上海,和大家聊聊。
某地级市12345热线平台,接到一学生家长的投诉。
投诉内容是这样的:
这对教师夫妻,一个是数学老师,一个是英语老师。
暑假在家里给自家孩子补课,由于是同班同学,被该家长知道了,举报该教师违反上级规定:
“在职教师不淮参与补课”,严重造成教育不公平。
而且自己孩子成绩,本来就比教师的孩子成绩差。
因此要求停止一切补课行为,包括教师给自家子女授课,还要求教师子女中考录取分要比其他的孩子高。
双减了,我们孩子放学和假期都在素质教育(玩),你们作为教师,也不能例外。
不做评论,我们接着来看下一件。
贵州一所省会知名小学,班里39名学生,竟然有37位家长联名签字,要求班里叫妞妞的7岁女生转校。
前因后果是什么?
妞妞的爸妈,教育理念和老师不同,父母倡导减负快乐,但老师比较鸡血。
不参加活动、不认可老师,老师没说什么,家委会倒是先站出来了。
一封举报联名请愿书,要求孩子退学转校。
结果事情越闹越糟糕,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师被通报了,妞妞也转学了。
可能是双减后,一部分家长的迷茫,也有可能是不平衡。
内卷从校外,开始卷进了校内。
04
越来越多的举报事件,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做不出创新改变,不如把「教书育人」的选择权。
放心交还给学校。
不可否认有些建设性的好意见,能促进校内教育的水平,但有些也可能是——
越描越黑。
标签: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