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荨麻疹(pediatric urticaria),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发病时,皮肤上会有大小不等的风疹块(团),用手摸会发现有发硬的感觉,瘙痒剧烈。风疹块的表面抗原看到毛孔,在皮肤上轻轻刮可以出现一条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色痕迹,这是由于血管内的细胞和液体渗到血管外而造成的。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大约有15%至20%的宝宝都会出现荨麻疹。患病时皮肤表面水肿,出现红斑,宝宝会感到瘙痒,不断用小手去抓。风疹块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而且不留痕迹,但是又容易再次发作,一天中可能会出现数次。
小儿荨麻疹症状不超过6周为急性,超过6周为慢性。慢性荨麻疹主要是对特定的抗原发生过敏反应。荨麻疹是以在身体各部位循环出现为特征,有时白天好好的,一到晚上就会变得很严重。如果吃了特定的食物,或者被蚁虫叮咬,或者因为心理上兴奋等原因,皮肤的局部就会发红、发胀、瘙痒。出现这种症状就有可能是荨麻疹。
小儿荨麻疹可能会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当牵连至消化道时,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还会引起水肿、胸闷、闭气、窒息、支气管哮喘等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时,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诊治。
荨麻疹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能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例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如肠蛔虫、蛲虫等)、细菌性感染(如龋齿、齿槽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如手足癣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以及体内潜在的肿瘤等)。具体病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的,主要是接触或吸入了容易发生过敏的物质(比如食物、植物、蔬果、药物),或者感染了病菌,或者是因为温度变化或运动等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比如:
食物:坚果类、海鲜类、鸡蛋、草莓、蘑菇、牛奶等。
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消炎通、痢特灵、血清、疫苗等。
吸入物:花粉、尘土、烟雾等。
感染源: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
动物及植物刺激:臭虫、螨虫、荨麻、野葛等。
物理因素:过冷、过热、冷风、日光及某些护肤品刺激等。
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的,包括肥大细胞对IgE(免疫球蛋白)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劳累以及精神紧张等也可诱发荨麻疹。某些荨麻疹还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某些肝病、炎症性肠病等。
其中引起急性荨麻疹的致敏原主要是食物,而慢性荨麻疹的致敏原主要是尘螨。婴幼儿急性荨麻疹主要是由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如腺病毒、EB病毒或肠病毒等)感染、药物过敏(抗生素、退热药等)及食物过敏引起的。
一般来说,急性荨麻疹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急性者可检查血常规,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或过敏相关。慢性者如果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一般可以考虑进行血常规、便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和各种自身抗体等检查。必要时可以开展变应原筛查、食物日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以排除和确定相关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变应原皮试是寻找过敏原的常用方法之一。
皮肤过敏原试验是将过敏原皮试液在受试者的上臂处做多个点刺,即可观察多种食物的过敏反应。阳性结果需进行临床综合分析,以便最后确定是否为过敏原。
荨麻疹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皮肤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其特点是发病时皮肤出现红斑及局限性水肿性反应,而且常常伴随着瘙痒。因此,查找过敏原成为了治疗和预防荨麻疹发病的重要措施。
原文链接:
http://www.xinbaby.com/pages/knowledge/28926/小儿荨麻疹的症状与特点
标签:液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