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维生素D3与感染
风湿免疫科 王颖芳
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是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2)和胆钙化醇(维生素D3),其中维生素D3的效应最强。
维生素D3并没有生物学活性,也就是说,直接摄入体内不能发挥作用。它被人体摄入后,首选经血液被运送到肝脏,经过肝脏第一轮加工后,再被运输至肾脏,在肾脏进行第二轮加工,才能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3,也就是临床常用的骨化三醇。活性维生素D3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可作用于骨骼、肾脏,起到调节体内钙磷水平和骨骼代谢的作用。另外,活性维生素D3前体可以在肠道、乳腺、前列腺、免疫细胞等许多组织器官中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3,发挥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因此,维生素D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调节潜能被越来越关注。
早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就观察到营养性佝偻病患儿多死于呼吸道感染。50年代维生素D就已被普遍应用于结核病的综合治疗和预防,它的抗感染作用被逐步认识。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证明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疾病持续时间及患者最后的结局有显著的相关性。
首先来看看维生素D与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发现,维生素D能增强吞噬细菌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延长此类免疫细胞的寿命。这种情况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菌、幽门螺杆菌等的相关研究中均得到证实。提示细菌感染患者保证体内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能提升抗菌疗效。
其次,再来看看维生素D与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几率增加。专家认为,活性维生素D3水平偏低,体内CD4细胞(一种免疫细胞)计数易下降,可能增加流行性感冒的风险。
最后来看看维生素D与其他感染的相关性。虽然目前相关研究不多,但仍有证实维生素D对真菌、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及提升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非常普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人口占50%-80%。基于目前全球新冠流行,从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的角度出发,人们可以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尤其对于免疫功能差、维生素D原料储存不足或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建议直接补充活性维生素D3,被人体摄入后可以直接发挥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药物并非营养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注意定期监测体内活性维生素D3水平。
标签:光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