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8养殖(315路线)

丁俊远 151
文章来源:丁俊远

近年来,突泉县突泉镇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为骨架,以现代农业为根基、以新兴工业为支撑、以休闲旅游为引领,持续注入多种利益联结血液,不断拓宽产业发展半径,布好“农+工+旅”协同发展“先手棋”,让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花”绽放地愈发璀璨夺目。

种庭院,抓养殖,蓄力农业“种养+”结硕果

“种植紫皮蒜,一年三个秋。”这句在突泉镇各村农户间口口相传的俗语,简单直接地道出了紫皮蒜的“三重收益”——每年在清明节前后栽种的紫皮蒜,6月底收获,当中可收获一茬蒜苔,到7月初起完蒜头后还可复种秋菜。通盘计量下,每亩紫皮蒜可助力农户增收约1万元。而在种植紫皮蒜小有名气的溪柳片区,以大营子村、溪柳村、柳河村等为代表的村“两委”协同发力,鼓励农户打造集菜园、果园、花园“三园”于一体的庭院种植体系,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蒜,种植总面积已达500余亩,真正实现了从庭院“方寸地”到增收“聚宝盆”的蜕变。

3158养殖(315路线)

养殖户李艳志正在给牛拌料

“短平快”的庭院经济模式在突泉镇大地得到广泛推广运用的同时,以牛产业为引领的牲畜养殖也逐渐“流行”开来。为让各村农户看到养牛的“钱景”,突泉镇实施村“两委”干部“1带5”工作模式。每名村干部至少养牛3头以上,至少带动5户农户进行养牛,切实压实村“两委”干部“带头养”与“带动养”双层工作机制,6月以来,全镇村干部自养及带动农户养殖肉牛共计3158头。

“乳牛见乳牛,3年5个头,有了村干部帮助,我家的牛越养越好,市场行情也一直稳定,现在家里的收入比往年翻了2番不止!”从最初的3头牛到如今的17头牛,新发村养殖户李艳志在尝到养牛甜头后高兴地说。目前,突泉镇上半年总计新购牛数达4793头,自繁2628头,总增7421头,全镇牛存栏总数达11450头。

轻加工,重配套,扬帆工业“党建+”新航程

吃粉条就去三联村,这在突泉县是人人皆知的事。而曾经的三联村地少人多、村民种植收入微薄,早在1990年,三联村村“两委”便开始想法子、谋出路,在发展特色种植、小畜养殖失败后,对粉条加工业下功夫,为百姓寻找到了一条合乎村情民意的致富之路。渐渐的,三联村粉条因质优而声名鹊起,得到突泉县及周边消费者的认可。近年来,不止步于眼前利益的三联村更是鼓励村民们开办以三联粉条为主打菜品的特色农家乐饭店,走起了“前店后厂”的特色发展之路。


3158养殖(315路线)

新生村葡萄种植户在临街铺点销售葡萄

无独有偶,以种植葡萄而享誉兴安盟的葡萄专业村——新生村也早早布局,不仅为村民建设了现代化1座葡香园区、1栋葡香公寓、15个临街销售铺点,更修建了葡萄保鲜储藏库、配备了小型厢货运输车,实现了育苗、生产、储藏、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葡萄销售的便捷性和附加值而成立的村集体塑料制品厂,日产塑箱高达1000个,年均带动村集体增收1万余元。

观花海,尝绿果,构建农旅融合新坐标

走进突泉镇红星村,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色彩搭配怡人、种类层次分明的片片花海,花海长廊、瓜田采摘、度假驿站……数不胜数的美色美景醉人心脾。为带动农产品增收、村民致富,进一步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突泉镇红星村紧抓项目机遇,积极配合县域实施规划,打造“生态+”“旅游+”“销售+”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旅融合示范区。


3158养殖(315路线)

外地游客慕名到红星村花海瓜田游玩

“我们是从科右中旗过来的,这里景色美、香瓜甜,果然是不虚此行啊!”慕名前来的10多位游客在花海里尽情地拍照,惬意的品尝当地瓜果,纷纷表示要把这里的风光美食推荐给亲朋好友。

“我在村里办的编织品讲堂上学会了编花篮、织坐垫等编织技巧,既学到了一门技术,又能赚点零花钱,别提多高兴了!”红星村村民李大娘开怀地介绍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花海瓜田项目,突泉镇红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了涵盖乡村小导游培训会、妇女编织大讲堂、传统工艺教学班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竭尽全力地让过往游客享受最周到的服务,最大程度地为村内百姓探寻致富路径。


标签:光伏要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